本书主要训练学生掌握地壳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以及各类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采用项目、任务、知识点的逻辑框架呈现。全书共包括7个项目、24个任务、67个知识点。每个项目后安排了项目思考。全书重点从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褶皱构造、节理构造、断层构造、岩浆岩体构造、变质岩体构造、地质填图等七个项
板块俯冲带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它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地球的宜居性演化起了重要作用。《板块俯冲带》阐述了板块俯冲带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总结了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论述了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明了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提出了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就
本书是对前人已改进的模型从动力学的角度模拟了断层摩擦速度弱化的过程,同时我们将断层摩擦速度弱化的时滞因素考虑在该模型中。而动力学数值模拟既避免了前人研究微观断层摩擦的困难性,同时也再现了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
本书以微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板块构造学、地形地貌学、洋底动力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等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典型构造带尺度下对微板块的地形、重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一套空前精细的全球微板块划分方案。本书还着重展示了特提斯构造域、中亚造山带、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北美克拉通的**重磁成果,探讨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地质背景、洋板块地质研究方法、古生代洋板块地质、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结语。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灵山历史地震宏观调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概述、震中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活动断层勘查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研究等。
本书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济源、伊川、渑池、鲁山、舞钢等地出露的中元古代早期沉积兵马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年龄、沉积相特征、沉积的物源示踪与构造背景判别、早期盆地填充模式、早期沉积-构造演化,以及地层的划分等开展一系列研究,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中
本书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进行不同学科间有效的交叉融合;针对华北克拉通形成之后的破坏和再造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成矿和古环境效应,呈现了突破性研究进展。本书将为我国在完善地球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做出原创性贡献,为我国由地学大
本书对全球主要裂谷盆地分类与分布进行了分析,针对典型裂谷盆地,系统总结了被动裂谷盆地与主动裂谷盆地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差异,重点剖析了主要裂谷盆地与被动裂谷盆地在沉积体系、沉积模式、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异同。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列骨盆底分类及分布、裂谷盆地成绩体系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等。
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带,其中俯冲带是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纽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内部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最为关键的场所。板块俯冲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坏的主要场所。《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概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