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思想通史著作,在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全书分三卷:上卷,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840年后面对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中国人的应对及其结果;中卷,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及其弟子黄侃的新发现文献介绍,有关章太炎小学、易学、早年思想、与日本学者的交往和论争等方面的解读,还包括对章太炎《检论清儒》的现代注释解读和对章太炎《中华民国解》一文的英译。稿件作者中既有海内外成名学者,也有新一代的后期之秀;不仅体现了当前章太炎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化视野,体现了章学研究
梁启超一生笔耕不辍,且著述宏富,总计达1400万字,内容广涉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有人曾做过统计,从梁启超21岁开始写作时算起,他每年平均的写作量达39万字,实在令人惊叹。虽然他有时也会因为研究体系的构架过于庞大而精力不济,导致有些著述不免失之粗疏,但从整体上看,他的许多著作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他
近十年来,随着章太炎相关资料的不断披露、《章太炎全集》的出版以及新一代学人的成长,章太炎研究渐成学界热门,海内外也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章太炎研究向纵深发展。本书由余杭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编,列入本中心主编的菿汉丛书,收录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章太炎研究的优秀论文31篇。作者以中心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总字数
本书为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有关其祖父晚年经历与学术的一部新著,详细阐述了北上见张、吴中讲学、迁居苏州、讲学办刊、晚年生活,章太炎与抗战、晚年学术、身后哀荣、晚年评价等九个方面。学界多关注中年以前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章太炎,而对于晚年章太炎了解不足。本书以1932年至其去世作为章太炎的晚年,结合章氏弟子的记录和作者家中留
本书系统梳理了严复在近现代伦理转型中的具体贡献,包括“天演”“国群”“民族自由”等理念激发的中国近现代新伦理思想。通过“严复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天演论:新伦理建构的基石”“自强保种:近代‘民族’观念下的伦理转型”“自由:近代伦理的核心价值”“个体自由与民族解放的伦理抉择”等章节的论述,认为严复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本书以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将康有为重新诠释经学的思想与实践置于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之中,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以“三世说”和“托古改制”为核心的经学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变革理论,尝试还原出康有为今文经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
本书是一本研究魏源经世思想及作品的著作。本书首先从魏源的生平入手,结合魏源的生平经历对魏源的经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从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入手,对我国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前两个要点的基础上,对魏源的经世思想内涵及影响进行了研究。之后,分别对魏源创作的《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
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