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余姚志》四十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修,四十六年(1781)刻本。书前有秦廷堃、唐若瀛、李汝麟序,又有唐若瀛所撰凡例,同修姓氏。卷一、卷二为建置,卷三为山川,卷四为津梁,卷五为古迹,卷六为城池,卷七为衙署,卷八为湖泊,卷九为物产,卷十为田赋,卷十一为灾祥,卷十二为风俗,卷十三为学校,卷十四为祠祀,卷十五为
《(万历)萧山县志》六卷首一卷,明刘会修,明戴文明、张谅、蔡大绩等人编纂。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有图。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书前有罗万化序。本志修纂体例上承《(嘉靖)萧山县志》,部分文字记载亦有沿用,补载自嘉靖至万历间变革,亦增录相关诗文。
《(康熙)嵊县志》十二卷,清知县张逢欢修,邑人袁尚忠等纂。清康熙十年(1671)刻本,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以志嵊县历代地理、建置、民赋、学校、祠祀、官师、选举、人物、艺文等内容。
绍兴县志资料,为民国时期绍兴县修志委员会辑录绍兴历代前志之作,原书共十六册,其中第一册为“乾隆府志摘补山阴之部”“乾隆府志摘补会稽之部”;第二册为“乾隆府志隶属府城之部”“李越缦堂嘉庆山阴县志评改本”“李评府志属于山阴之部”“又属于会稽之部”“康熙会稽志校误补遗”“道光会稽志稿校误补遗”;第三、四册为“越中金石记摘录山
《(民国)嵊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牛荫麐、罗毅修,丁谦、余重耀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书前有罗毅序、余重耀序,凡例,以及折页测绘县境图等24张,后有图考刊误。卷一地理,卷二建置,卷三水利,卷四赋役,卷五、六为学校,卷七、八为祠祀,卷九、十为职官,卷十一、十二为选举,卷十三风土,卷十四至二十二为人物,卷二十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讲述由明末到清中叶的陕西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空间》,描绘了州县的城池、公署、祠庙等空间结构。第三章《从崇祯到乾隆》,从明末危局的灾兵交加讲起,详述了在朝代更替当中州县民众生活的遭遇。第四章《权力、财富和声名》,详细讲述了州县之中的官吏、士人、绅富、齐民几类人。第五章《底层的挣扎》,讲述了
朝鲜王朝中期使臣柳梦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他对中国形象的解读是他者视野看中国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中三次前往中国,行程中的所听、所用、所观、所感皆记录于其文集《於于集》卷二《朝天录》中。本书通过柳梦寅在《朝天录》中所记载“始皇岛”“山海关”“万里长城”等地标对该时期朝鲜朝使臣在河北域内的使行路线进行解读,同时从比较文学
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九曲黄河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讲述了在地壳运动、气候特征的影响下,黄河各区域的独特地貌,描摹出不同流域辽阔、险峻的生态景观,展望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从如画黄河源到大美入海口,向读者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环境修复、乡村宜居的生态黄河壮美画
《峨边简史》为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简史。该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为骨架,突出重大事件、改革发展、特色文化、地方名士等,分古代峨边、近代峨边、当代峨边,共三篇十一章,客观简要地记叙峨边的发展历程。第一篇古代峨边,记叙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期间的峨边历史;第二篇近代峨边,记叙了从18
此书传承了传统方志的写法,对松门历史沿革、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均有记录。而不同的是,此书内容丰富,对一些重要事件都有详细的描述,可读性强。前七章,记录了松门历史的变迁。松门,早期是中原文明与边塞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之地,明清至民国,这里又是倭寇、海盗出没的地方。现今,松门人已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当回望历史时,那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