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现代视角解读赏析《红楼梦》故事与创作特色的作品,本书是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原典,从历史背景、风俗文化、社会心理、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逐回细读,主要抓住“人情”与“世事”两条脉络,抽丝剥笋,妙趣横生;同时作者对《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和文学修辞也做了富有新意的阐释。这部书可以引导读者进入红
全书对贵州现代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书写进行整体阅读与宏观审视后,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梳理贵州现代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书写的流变,第二章概括贵州现代小说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主要类型,第三章通过点面结合评析贵州现代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书写的叙事策略,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贵州现代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书写的得与失(特色
元杂剧《西厢记》是我国传统经典戏曲剧作,崔莺莺、张生、红娘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历来,学者解读《西厢记》文本,往往侧重于考证或文学批评,本书作者黄天骥先生认为,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不仅是文学文本,还是戏剧文本,是要拿到场上表演的。因此,除了文学的眼光,还要再加以戏剧的眼光,才能凸显《西厢记》作为戏剧文本而不是诗歌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他是晚唐诗坛巨擘,四六骈文章奏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这是因为有人将鲁迅的诗比作李商隐的诗,因此他自谦不敢比肩,但李诗用典太多至于有獭祭之称,则鲁迅所言可说是道出了一般读李商隐诗文者
民间文学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本书着重讨论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民间语言等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叙事特征以及体现的当下社会文化意义,如此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努力,将有利于深化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
该书稿是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之一,是一本关于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抒情主体方面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抒情主体作为“诗歌之外的诗人在文本当中的代言者”,体现出诗人在“结构、意象、意境、节奏、韵律、诗语等方面的控制力”。作者立足于考察诗人诗作中抒情主体的生成,对新诗做了彻底的“祛韵”解读,对1990年代以来
本书是关于南宋诗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专著。南宋时期诗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产生了一些重要创新。这不仅与南宋诗坛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此时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本书梳理了南宋诗学话语所在文献,主要包括诗话类、诗论类(序、跋、书信、诗注、评、记、论、说等)、经学类和杂说类,等等,呈现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南宋诗学话语作者的
《吴宓与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一稿,作者从指导思想、研究时间、研究动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影响等诸多方面对吴宓与胡适的《红楼梦》研究进行了多角度且独辟蹊径的比较。书稿图文并茂,资料丰富而翔实,论述详尽而周全,不但“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书稿为红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宝贵的资料,
本书是对小说叙事中“物叙事”的研究讨论。小说叙事难以脱离物的影踪,在一般认知内的器物之外,还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对小说中的物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做有效分辨,在人的喜好下,物被分为了三六九等,更在特定的场合中以“神圣”和“世俗”两种特征相对立。缺少对物的讨论,小说叙事的研究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从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