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效率与公平不同关系模式及其运行的制度背景为观察视域,运用社会或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价值体系及其价值分配体系,明确了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基本问题:价值主体(谁生产和谁分配),价值对象(分配内容),价值分配(分配方式和分配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书的篇章结构,章在分
本书是对尼采解释学思想的阐述,从文本解释的角度来理解尼采解释学。这一解释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解释对象视为“症候”,即处于斗争关系中的力同时作为伪装、欺骗、自我掩蔽的表现,基于解释学视角,这意味着尼采将解释对象视为具有双重意义结构的现象,其真正的意义被掩蔽于表层意义之下。相应地,在尼采那里,解释成为通过揭露、破除表层伪装探
本书主要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奠基者皮尔士和詹姆斯的信念观展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证得出二者信念观都由信念的界域、确立信念的规范力、信念为点探究至真、信念于内外力相交处确定是其所是此四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突破,也是二者信念观差异之处。后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承袭,也是二者
对于推理本性的认识,关乎我们的思想方式。本书以古典实用主义在推理论上的贡献以及推理论在古典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为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方面,遵循逻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紧扣实用主义有关推理(reasoning)与理性(Reason)内在缘结的思考,深入剖析推理论既有研究范式(即现代数理逻辑与推理心理学)在义理和
本书共分四编:马克思学说的文化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诉求、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
全书根据作者研究的实际历程,即在不同时期先后涉及的四个领域,把作者这十几年陆续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三十几篇论文和译文全部收录。
本书分析了异化的提出和现代哲学主题的变化,对异化的哲学意蕴进行了深入解析,从现代生存论视域出发分析了异化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造成的贬损,阐述了科技异化、商品异化、心理异化和物化等异化生存矛盾的主要表现,提出了唤醒人们超越和扬弃异化、重建人类理想的途径。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康德认为理性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直接理论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次,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思想演变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再次,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论内核—社会实践进行专门的强调和论述。最后,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人的本质实现的具体路径。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