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渤海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2018YFC1406400)的成果之一。系统总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计算方法及与复杂性的关系,提出了近海食物网的构建方法与稳定性评估技术,并基于全球上百个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研究了食物网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以渤海典型生态系
生态修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保障。作者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在3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内容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棕色空间、
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
本书通过梳理重大工程管理制度与经验、分析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统筹与谋划、完善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项目库建设、推进落实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全过程管理和项目考核评估的建设方案,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的实现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与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归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活性污泥、饮用水管道、好氧反硝化脱氮微生物和景观水体微生物生态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在高效菌群/菌株分离中的应用;介绍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针对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
本专著从局地到全球视角,进行小型水体的水环境评估。研究内容始于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农业水塘。专著提出保育这种有着千年以上历史,但是容易被忽略的小型湿地生态系统,存在多种技术和政策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接着,专著以长江下游茅山地区的局地低山丘陵小流域为例,先后采用针对性适配的HSPF水环境模型,从源码层级改进的SW
本书主要对环境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介绍,共分为五章内容。其中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环境检测与样品前处理技术概述,分别介绍了环境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分类与特点、环境污染物检测方法、环境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作用、环境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类别几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的第二章主要对环境检测样品的采集、运输与保存进行了详细介绍,共分为四节
本书是根据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广西片区)、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广西近岸海域开展的科学调查研究编写而成,通过评价广西“十三五”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揭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同时引用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和污染排放等相关多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存
本书分为全球篇、国家篇、专题篇、制围篇四个篇章第一篇介绍了全球及区域性海洋监测与评估报告,综合运用跨国监测调查数据,评估了全球或区域的海洋生态状况;第二篇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发布的综合性报告,分析了这些国家的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估情况;第三篇筛选了河口、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保护区等专题监测
本书以深圳市40年来水情分析、治水演进为大背景,剖析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并以茅洲河流域“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总结梳理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创新设计与实践,为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提供技术指导。全书共14章,分别介绍了深圳水情,流域规划及顶层设计,流域防洪排涝,末端截排系统,雨污分流体制下的织网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