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独辟蹊径,用另一种眼光看时代大潮中巨匠们的艺术与人生,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回望1400-1700年间,西方美术史上最为辉煌的艺术成果。通过对欧洲顶级艺术巨匠们的历史背景、人生境遇、性格特质和艺术活动的生动描述,清晰展现出了时代大背景下西方艺术史的流变轨迹,既高度肯定了巨匠们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又做到了不为尊者讳,
1764年12月一个星期天的午后,在法国西南部城市昂古莱姆,一大群亲戚和邻居相聚一处,共同庆祝、见证玛丽艾马尔的女儿与女婿的结合。这原本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活动,注定不会被任何历史记载所注意,直到有人发现这场活动留下了一份签有83个人名的婚前协议。 历史学家艾玛罗斯柴尔德,结合教区档案、税务记录、报纸、回忆录等材料,对
本译著是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历史系主任米尔切夫教授在其2011年博士论文《十八世纪扎波罗热哥萨克社会历史文献资料考证》基础之上积累而成,其内容囊括整个十八世纪从巴尔干到高加索的广袤地域:既描写了十八世纪前三分之一时期扎波罗热哥萨克处于克里米亚汗国庇护之下的情况以及1734年之后扎波罗热盖达马群体建立的自主塞契并在那里
内容提要 《文艺复兴史讲稿》旨在全面呈现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代,从多角度揭示文艺复兴的内涵,了解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介绍学界有关文艺复兴的研究和争论,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从而达成对文艺复兴时代全面客观的理解。“讲稿”以专题的形式布局,在主题的区别与联系中展开,
本书主要由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写给国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监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构成。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题分类,围绕不睦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诉说了琐碎且难堪的家庭丑闻。这些密札被上呈给当权者,以期绕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在隐秘的情况下监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恶习。通过这种隐秘的监禁,家庭的名声便不会被败坏,同时
本书聚焦始于18世纪中叶的大发现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持续了近200年的时间,勇敢的探险家们怀着荣誉感和使命感一次次地开展全球旅行,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新的生物。其间已知物种数量增加了将近100倍,而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物种也在挑战人类的固有认知:我们渐渐从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跌跌撞撞地走向一个人类与众多物种共享的世
本书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动力和机制等出发,来剖析社会转型的迷局,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法国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为何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何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引发暴乱?为何大革命的结果背离了初衷?处于转折期的国家有几种未来?等等。对自由的热爱是托克维尔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起点和归宿。与《论美国的民主》不同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美学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
本书详细叙述了1630年米兰大瘟疫时期的一桩有关(据说散播了瘟疫的)“涂油者”的真实历史案件。1630年6月,一个米兰当地居民向当局举报卫生署专员古里埃默·皮亚扎在米兰城内的建筑物外墙上涂抹有毒的油膏,传播瘟疫,皮亚扎随即被逮捕。法官们在破案的狂热和对瘟疫的恐惧的驱使下,对其实施了刑讯逼供。皮亚扎在酷刑之下供出了油膏的
本书内容讲述:关于欧洲王室的新闻不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美丽外衣包裹之中、神秘不已的欧洲王室,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法国大革命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妻子玛丽皇后被激动的群众吊死于绞刑台。自此,法国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帝制统治,改为共和政体。从那时起,全欧洲的皇室就开始忧虑自己的命运。在历经两个世纪的纷乱和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