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戴东原的哲学》是戴震逝后一百多年后第一部专门研讨戴震哲学的专著,其内容分三个部分评论戴震哲学及其反响,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精辟见解,对戴氏哲学给予了很高评价。胡适在书中分析了戴震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特别指出了戴东原哲学的时代意义。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讲义。约撰于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间。生前未成完璧。其中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曾于1924年6月至9月连载于《东方杂志》,并先后于1929年由上海民智书局、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1932年被收入中华书局版《饮冰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清代学术思想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二百零八卷,分为“正案”、“附案”和“诸儒案”。列入正案者有孙奇逢、黄宗羲、顾炎武等一百七十九人,列入附案者有傅山、惠栋等九百二十二人,列入诸儒案者有费密、唐甄等六十八人,共一千一百六十九人。
《素位之学:陈乾初哲学思想研究》为作者在南开大学的博士论文。本文主要阐述陈乾初以“素位”为特点的哲学思想。“素位”在《中庸》中是一种修身处事的原则、方法与态度。在陈乾初的哲学体系中,“素位”是学术主旨。陈乾初的素位之学既非反道学,又非据门户之见反程朱理学。他强调尽心先于知性、正心先于格致等,表明他的学说仍属于心学;并且
本书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杂记体著作。有条目一千余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而精心结撰之作,自视为名山事业。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态度,对清代学风起到了导乎先路的作用。
焦循是清代著名学者,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著书数百卷,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经学以外,又精天算、考古,对方志学亦有见解。该书就焦循的学术渊源、交游经历、平生所著学术成果、学术宗旨及学术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令人信服地道出了焦循经学、史学、算学、文学方面的治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
《中华文化百科:晚清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百科》哲学卷的后一部,主要采撷了晚清时期十一位先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他们当中,既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龚自珍、魏源,也有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既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章炳麟、陈天华和邹容等。
本书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本书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本书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指出
《阮元研究》通过研究阮元《儒林传稿》,探究清代学术史论述成形的过程。《儒林传稿》是阮元的重要学术著述之一,也是清代官方对清代学术史的初次系统整理。《儒林传稿》的身世有不少隐秘之处,其编纂、修订和传抄刊刻等问题均有不少疑点,该书的不同版本直接涉及清代官方史学论述的诸多方面,影响到迄今为止的清代学术史的书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王夫之的生平及著作;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性论和人生观;历史观;社会政治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