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
本书呈现了梁启超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系统看法,全书内容包括:反动与先驱、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学海波澜余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为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所著。1920年,蒋方震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
王船山追求“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对这种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因礼乐价值而铸就。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涵盖着小康与大同两个基本阶段,以礼之调适并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即为大同。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船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不会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礼之调适
本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l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力量与综合实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着眼于诠释,故因诠释对象的不同而在结构上分成六个部分:读《大学》、读《中庸》、读《论语》、读《孟子》、《思问录》、《正蒙注》。这与一般著作以问题为焦点在全书分章有所不同。然而,这样一来,各个部分的讨论中难免会有重合与交叉之处,使得同一个问题(如理气观)的讨论有时分布在不同地方,而没有集中呈现。从这一点来说,全书以问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戴东原的哲学》是戴震逝后一百多年后第一部专门研讨戴震哲学的专著,其内容分三个部分评论戴震哲学及其反响,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精辟见解,对戴氏哲学给予了很高评价。胡适在书中分析了戴震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特别指出了戴东原哲学的时代意义。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讲义。约撰于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间。生前未成完璧。其中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曾于1924年6月至9月连载于《东方杂志》,并先后于1929年由上海民智书局、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1932年被收入中华书局版《饮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