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本书全面解读与阐发《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理论贡献、思想史定位,挖掘其所蕴含的科学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公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它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和原因;《费尔巴哈论》的出版和传播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年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论文”;《博士论文》的世界观变革;《博士论文》架起了古希腊思想通向《资本论》的“桥梁”等。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等。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聚焦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之目标,围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之任务,探索案例教学模式创新之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究社会现象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凸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
本书包括访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研究、“两个结合”相关研究、“大思政课”相关研究、动态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发展——访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教授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本书力图
本书对河上肇、宫川实合译《资本论》的译本、版本、文本及研究文献进行研究考证,梳理河上肇、宫川实合译《资本论》译本在日本传播过程中,其概念、术语的译介及其演变情况,总结日译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本书内容包括:《神圣家族》原版通释、《神圣家族》英文版狄克逊译本考释、《神圣家族》英文版狄克逊译本译文考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