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朱谦之先生由中山大学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集中撰写了中国哲学方面的著述多种,包括讨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中国思想方法问题》,两部道家文献研究专著《庄子哲学》《老子校释》,又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提纲》两部讲义,以及《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和其校辑的
本卷包含朱谦之有关文化哲学方面的著作及论文。朱谦之吸纳了社会学理论中的类型学、进化观,又广泛涉猎当时中国学者的文化理论学说。总体而言,朱谦之对文化进行了两个角度的层次区分:从知识生活的角度分为宗教文化、哲学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分为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卷内所收《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
朱谦之先生曾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大力倡导“现代史学运动”,并创办《现代史学》杂志,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朱谦之有关史学研究的著述中,有集中阐发“现代史学”理论主张的《现代史学概论》,有提倡史料、史观并重的《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等。本卷除收录史学研究类著作外,又收录朱谦之史学相关的文章手稿、其为期刊《现代史学》所作
本卷包含朱谦之先生在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与手稿等重要资料。1920年代末,朱谦之受时代思潮影响,由关注人生问题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开启了从人生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朱谦之的历史哲学研究,以生命哲学为体,以孔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为用,参与了中国学界早期对黑格尔哲学和孔德哲学的研究,并构建了“四阶段法则”的历史哲学。本卷计2册,
二十世纪前半叶,在杨没累女士的感染与促动下,朱谦之先生逐渐走上了音乐文学研究之路。朱谦之1925年先著《音乐的文学小史》,1935年又扩展修订而成《中国音乐文学史》一书,迄今仍然是各大音乐院校的重要书目。朱谦之倡导平民主义的音乐文学观,主张音乐文学便是平民文学;又曾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发起“新歌剧运动”,后撰作《关于歌剧
依著名学者王亚南先生所论,朱谦之先生是一个“时代感”极强的学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风云变幻,大都反映在其相关著述中。就其早期政治哲学而言,朱谦之先生先批判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虚无主义,乃著《现代思潮批评》《革命哲学》等;又自虚无主义转向唯情哲学,乃著《古学卮言》《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等;又倡大同思想,著
朱谦之先生自1920年初,便开始撰作各种学术自传,自《荷心》《虚无主义者的再生》至《回忆》《奋斗廿年》,再至《五十自述》和系列文章《七十自述》,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真挚且深刻的自我批判。朱谦之自传之撰作,意在及时总结与反思其世界观、人生观之转向。本卷计1册,含学术自传类著作3种,文章13篇,其中有大量首次整体出版的手稿文章
本书设有“经学研究”“儒学研究”“理学与湖湘学”,以及“书院与儒学”四个栏目。经学研究方面,涉及《周易》理解与儒家思想,易祓的易学思想,姚鼐的易学观,以及公羊学、穀梁学。儒学研究方面,主要讨论了荀子的“群学”、唐宋间“学颜”和“尊孟”之间的张力问题、朱子学、阳明学,并对“早期启蒙”说进行了反思、对李泽厚新儒学作了论述。
本书为学术文集。2021年-2023年,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积极推动社科界智库工作发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大调研,扎实推进智库与实际部门对接,深入开展咨政建言工作,为天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
本书共选编姜亮夫先生文章二十九篇。前二十八篇皆以云南人民出版社《姜亮夫全集》为底本,而以浙江大学出版社《国学丛考》及各文初发表本等为校本。以校本校订处,皆加页下注。第二十九篇为直接从清华大学图书馆检出手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