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阳明研究的百年审思;阳明体用哲学的实践化形成与发展;阳明后学的地域化崛起与成就等内容。
刘蕺山之学是在坚持阳明学“心即理”的心学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摄明初以来所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学形态。“本体与工夫”是蕺山之学的基本架构。蕺山的性体论主要涉及理气合一论、性情合一论、喜怒哀乐相配说等内容;蕺山的心体论主要涉及诚意新论及与之相关的意念之辨、思念之辨、知论等内容。蕺山工夫论有两大特色:“立定未
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复杂的时期,明清儒学转向正是这一思想鼎革阶段的主旋律。就明清儒学转向而言,既立足阳明心学传统,又深涉考据学与佛、道之学的泰州学派后劲焦竑,无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人物。本书从心学、考据学与三教观入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焦竑之学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揭示了焦竑之学的智识化特
本书着重描写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少年时代的成长与求学经历,作者结合人物的真实历史经历,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少年王阳明刻苦读书、孝亲敬长、志向远大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带领读者领略王阳明的魅力,从他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另外,本书灵活采用了倒叙、插叙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记叙各种
本书为丛书《儒家要典导读书系》之一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潘子求仁录辑要》充分体现了潘平格的学术思想和政治
本书以阳明心学的诞生为脉络,以思想史、传播学为经,以心学与贵州地域文化相结合为纬,生动讲述王阳明在黔悟道、讲学经历,具体揭示阳明心学的诞生、发展、影响,深刻阐释阳明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古人之思想启示今人之发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著作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著作立足于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认识,研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
江西是成就王阳明学术和事功最重要的地域,其下辖之大余县(古称大庾)是王阳明在南赣活动较多和历史遗存较丰富的县域之一。各级地方史志、个人文集、民间族谱等文献,均留下了丰富的有关王阳明的记录。但是,这些记录支离分散,不成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标点,有利于集中反映王阳明在大余的历史,也有利于大余传承和弘扬阳明文
心灵导师:王阳明
本书从王阳明的先祖们开始讲起,直到他于青龙埔去世,写尽了他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充满各种磨难与传奇的人生经历:立志高远、科考不顺、初入职场、谪贬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王阳明是这样悟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官运亨通,还是遭逢困厄,他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