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尖端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著名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 陕西神木石峁,早期国家形态的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
本书稿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开展考古工作的发掘简报合集,包括《安徽桐城魏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安徽肥西高古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安徽肥西大包墩遗址发掘简报》等13篇发掘简报。引江济淮文物保护工程相关遗址的发掘,规模较大,成果丰富,为深入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考古学填补了系统的
本书是对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铁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总,主要介绍了铁器的保护修复流程及相关研究工作,并展示了最终修复成果。此项目包含铁器116件,这批铁器数量多,种类丰富,从铁器的形制看,年代应该从汉到宋,多数属于两汉时期。虽然略有锈蚀,但是保存相对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工作人员根据铁器外部病害表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甘肃作为中国“汉简之乡”,自20世纪以来出土了大批简牍,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同时简牍学也日益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书结合甘肃省已大量出土的相关文献,从简牍文书研究、简牍考释、简牍与秦汉史研究、西北史地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呈现了甘肃省乃至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在简牍发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
碑刻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是以刻石的形式留存于中华疆域的文化瑰宝。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自秦、汉以来,就有大量的石刻遗存。书稿《岭南石刻文学研究》首次对岭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摩勒的有文字的石刻作品展开了系统综合研究,选择了其中文学意蕴较强的诗文类作品进行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
本书以青瓷窑口为主线,按照不同窑口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逐一进行介绍,它们分别为越窑、耀州窑、汝窑、南宋官窑、哥窑和龙泉窑。在这些章中,分别从窑口简要历史概述、窑口典型器介绍和赞颂窑口的诗歌赏析三个部分撰写,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了解不同窑口的特点,形成“简史+故事+诗歌”的编写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在这些章前
本书以古玉器、陶瓷、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珐琅器、书画、织绣、雕塑、古代钱币、古代家具为分类方法,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各类文物的相关知识;结合文物讲解者的习惯,将每篇内容分为基本知识、鉴赏要点、文物选介三个模块,并附拓展阅读;同时,在文物选介模块开辟了“知识链接”专栏,增加了一些逸闻趣事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該稿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書稿內容豐富,涉及甲骨學理論、甲骨文考釋,金文、楚簡、秦簡、漢簡、帛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