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堪称国粹。早在宋代时即有赵明诚《金石录》传世,后代亦多有著述。当然,宋代亦是中国金石文化研究与实务的高峰。本书是研究宋代金石文化的重要著作,作者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与美术入手,从早期到晚近充分解析了历代相关文献与出土品,后来注意到复古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开始研究汉代
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露天考古博物馆。有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石寨山文化是云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代表,本书以石寨山文化墓地为研究对象,对该文化墓地所反映的文化属性及社会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以随葬器物的演变序列及分期特征为基础,通过辨析墓葬的下葬顺序而考察石寨山文化诸墓地的形成过程和布局变化;通过量化统计而比较诸墓地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上的差异并探讨其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
为更好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晋城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指导下,市文旅局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基于国保单位的保护利用现状,编撰《惠泽千载、光耀后世——晋城国保丛览》,分为《总览卷》《市直城区卷》《高平卷》《泽州卷》《阳城卷》《陵川卷》《沁水卷》七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人物画像纹青铜器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期,分布范围甚广,多出土于吴越、齐鲁、三晋、燕地和巴蜀地区中不同等级的墓葬。过去对于这类青铜器的研究多仅关注于某一类工艺手法、某个区域中的发现或某种图像及其所反映的与史书契合的内容。本书则对人物画像纹青铜器及出土这类青铜器的墓葬进行年代序列研究,再按不同工艺对人物画像图像进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先秦时期先民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记录信息。秦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推行汉字。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有意识地传承和效仿秦汉制度与文化,汉字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前者是国君生前所居,后者是身后所寝。此外,两广地区还发现许多南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体育岩画的论著。作者在对国内已发现的体育岩画进行图像辨别与考释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狩猎、石球、飞石索等13个项目。同时,结合岩画考古资料,对其分布情况、地理环境、发展轨迹、演变规律等作了深入考察,对中国古代体育岩画的表现风格、象征意义、文化背景、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等作了深入探究。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便作为美好、神圣、通灵和祥瑞的宝物受到人们的喜爱。万物皆有灵性,尤其是凝聚了古人虔诚之心的美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件皆由信念而生,温润内敛,气韵灵动,成为时光的见证者、历史的承载者,美得令人惊叹,让人痴迷。本书汇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时期灵性而唯美的古玉800余件
安徽南陵县漳河到大工山之间矿冶文化遗产丰富、集中、多样,是了解聚落、墓葬及手工业遗址之间的分布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的不可多得的样本空间。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设计方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与南陵县博物馆联合于2019-2020年对该区域进行了两次区域系统调查。其中对漳河中游西侧、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