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是由聚集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专业科技服务与中介机构等组成,能够吸引和集中运用区域内外的各类社会资源,针对共同的目标不断产生和转移新的研发成果,并形成新技术产品与服务,进而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创新体系。《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主要国家创新集群建设的内涵、政策、机制等进行了调研,选择若干有特色的区域创新集群,研究其组织发展体制和机制,了解其如何整合和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如何与产业和地方相结合,并提出建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可供中国科学院、相关政府部门用作决策参考,也可供企业经营者、创新集群政策研究人员及相关人士阅读。
第一章创新集群的概念与理论分析
一、创新集群的概念
(一) 创新集群及相关概念
在全球化形势下, 产业集群以其规模化、成本优势、协作创新的功能, 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20 世纪80 年代末, 一些国家的产业集群开始向创新集群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Chris Debresson 等学者开始了有关“创新集群” 的研究[1] 。199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出版了名为“集群―― 促进创新的动力” 的研究报告, 指出创新集群是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关系, 具有竞争优势的、以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2] 。在OECD 的带动下, 创新集群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产业界及决策层面的关注。
尽管创新集群思想已提出多年, 但对于“创新集群” , 国际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 、机构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创新集群的概念给予了诠释(表1-1) 。
由于经济成本的原因, 一个产业或研发领域内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往往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生集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的工业企业就开始向伦敦、曼彻斯特等少数区域集中。到19 世纪90 年代, 随着近代工业体系的发展壮大,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分工合作更为密切的产业集聚形式,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在产业集聚和研究机构与大学发生地理集聚的基础上,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一步形成早期的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 从而实现了优势互补, 集中了资源并降低了生产与研发工作的成本。在此基础上, 20 世纪90 年代前后, 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又逐步发展或升级, 形成创新集群[8-10] 。创新集群的起源与演化历程如图1-1 所示。
与早期的科技园和开发区相比, 创新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着更为强烈的互动。而且, 创新集群一旦开始成功运行, 必将对所在区域的创新体系产生带动作用。创新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上存在关联性, 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重叠性。从一定意义上讲, 创新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集群发展的基础[11] 。表1-2 对创新集群与相关创新组织形式作了比较。
基于以上分析, 本书认为, 创新集群是由聚集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专业科技服务与中介机构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