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绣法技艺, 将美丽的图案与花纹绣在服饰上, 探究服饰中的历史渊源、精巧工艺和灿烂文化, 追寻非遗传承人的脚步, 传承与弘扬匠人精神。
2022年12月12日,习近 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 自信自强。2023年1月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 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 村振兴计划。出版单位作 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 有责任也有义务助力乡村 振兴。策划出版推介有关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系列图书,必然会在 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 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承非遗,势在必行。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1 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 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提高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 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必 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 统性保护,健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指出,保护好、传承 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 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 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 ,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 化根脉。 “传承非遗,创新先行。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繁多、形式丰富,包括民 间文学、民间工艺、非遗 传承人等。《传承与振兴· 乡村里的非遗》系列丛书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分篇,以讲述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历史起源、融合发 展、保护传承为主要内容 ,包含追根溯源、传承技 艺、振兴记忆、非遗名片 、诗文链接、名词释义、 拓展阅读等栏目,图文并 茂,深入浅出,具有较强 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媒 体融合方面,将“舌尖上的 非遗”“耳朵里的非遗”“眼眸 中的非遗”等短视频通过扫 描二维码的方式嵌人书中 ,真正达到“足不出户、纵 览非遗”的效果。同时,策 划非遗相关文创产品,设 计非遗文化旅行路线,通 过非遗图书带动非遗市场 。 “传承非遗,力学笃行。 ”丛书在出版过程中组建了 若干团队。丛书编写创作 团队长期工作在非遗一线 ,熟知非遗历史根脉,与 非遗传承人保持紧密联系 。丛书策划编辑团队奔赴 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调研非 遗现状,获取第一手非遗 资料,亲身经历体验非遗 文化。丛书审稿专家团队 在非遗研究领域具有较高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保 非遗内容准确无误。丛书 设计制作团队参考市场上 的大量非遗图书封面和版 式,力求非遗内容完美呈 现。丛书编辑校对团队、 文创设计团队、宣传推广 团队等,为打造非遗精品 系列图书倾尽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23年,东北大学定点帮 扶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已 十年,正值东北大学建校 百年。十年昌宁定点帮扶 取得显著成效,百年东北 大学育人取得丰硕成果。 系列丛书的出版既有“传承 非遗,振兴乡村”之寓意, 也蕴含着“传承百年,振兴 东大”之深意。 “插上非遗翅膀,助力乡 村振兴。”寄期丛书的出版 能够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助 力乡村振兴,能够通过乡 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产业 振兴,同时探索中国式出 版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力 争为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贡献绵薄之力。 丛书编委会 2023年5月4日
第一章 穿在身上的文字
先民南迁
时间留下的印记
阿巧绣花
“蝴蝶妈妈”的故事
第二章 承载着梦的衣衫
童年与梦的象征
“十八一朵花”
相伴一生
服装中的哲学
第三章 匠心传承巧夺天工
织出来的灿烂文化
精致的传统手工艺
传承刺绣技艺
第四章 一针一线连接过去与未来
口头文学迎保护
熊国花和她的绣品
陶美源的工匠精神
杨发秀在传承中创新
第五章 向美而生绣振兴宏图
顶层设计促发展
技能培训促就业
献礼党的二十大
伟大赤子心浓浓滇西情
心手相牵无问西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