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水文系统演变研究》在野外调查、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模拟方法对汾河流域水文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点、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及人类活动方面剖析了汾河入黄径流锐减的原因,提出了一套统计学及成因分析的径流变化综合评价方法,阐明了1956-2012年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汾河流域径流变化过程的影响程度。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演变研究》可供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地理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和流域管理者参考。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内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煤矿开采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致使黄河水沙条件及其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水沙条件的变化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也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黄河流域是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流域洪水风险、汾河等支流的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等问题依然是黄河流域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专门课题对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进行研究,课题分别为“黄河中游河川径流锐减驱动力及人为调控效应研究”和“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汾河入黄径流锐减原因分析”是“黄河中游河川径流锐减驱动力及人为调控效应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期以汾河流域为例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辨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中游径流减少的机理及减少量的量化成果和方法,为黄河中游的其他支流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中游河川径流锐减驱动力及人为调控效应研究”(2012BAB02804)课题的承担单位,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和华北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有关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课题组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对花园口以上近年降水和下垫面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花园口等重要断面近年河川径流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阐明现状下垫面情况下黄河的天然径流量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本书中的基础数据
第2章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概况
2.1 流域环境
2.2 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2.3 土地覆被
2.4 水利工程
2.5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第3章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主要因素变化特点
3.1 气候因素
3.2 径流
3.3 土地覆被
3.4 其他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4.1 典型研究区概况
4.2 静乐站控制流域径流量年内变化及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4.3 次洪径流模拟模型
4.4 连续月径流模拟模型
4.5 模型率定与检验
4.6 变化条件下的次洪径流模型率定与检验
4.7 土地覆被变化的连续径流模型率定与检验
4.8 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
4.9 小结
第5章 煤矿开采对流域水文系统的影响研究
5.1 古交矿区研究区概况
5.2 采煤对水循环的影响
5.3 煤矿开采对水文系统影响作用机理
5.4 古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5 煤矿开采对古交市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5.6 煤矿开采对河川径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5.7 小结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煤矿开采对流域内岩溶水的影响研究
6.1 汾河流域岩溶水分布概况
6.2 晋祠泉域泉水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3 煤矿开采对岩溶水的影响机理
6.4 古交矿区水循环模拟模型建立
6.5 古交采煤对岩溶水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演变特征研究
7.1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输出变化成因定性分析
7.2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输出变化成因定量分析方法
7.3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人黄径流影响因素敏感性定量分析
7.4 汾河流域人黄径流变化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7.5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特征
7.6 应用前景及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