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书写文学情怀:文学电影的界说》在作者的学位论文基础上写作而成。随着电影创作市场的繁荣与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一类改编自文学作品或是以表现文学为主题,文化底蕴较高,具有民族历史感和浓厚文学趣味的电影形态。该书首次将这类影片归纳为一种独有的新型电影形态——“文学电影”。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中外电影文本分析,运用文学叙事学、电影修辞学、互文性理论等作为分析工具,对文学电影目前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集各门艺术之所长,而文学的文化韵味深厚、历史悠久,艺术形态发展完整,在各种艺术中,文学与电影的结合最为紧密。关于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发展史,直至今天,文学艺术依旧在源源不断地给电影这门年轻艺术输送灵感和养分。
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文学电影”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内容包括梳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差异、电影文学性的探讨、“文学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形态的本质属性、“文学电影”的大致分类,以及目前“文学电影”存在的种种问题等。
研究“文学电影”,需要结合国内外大量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其中既包括文学改编类电影,也包括具有强烈文学性的非改编类“文学电影”。本书旨在通过横向对比,分析电影与文学在修辞学和传播学上的种种差别和内在联系;通过纵向梳理电影史上几次文学与电影相结合的高潮,厘清“文学电影”的定义。此外,本书还结合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状况,将“文学电影”与商业娱乐电影进行对比,对当下“文学电影”面临的种种困惑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以往文学与电影的研究焦点大多局限于作为艺术门类的文学和电影的外在特征的区别以及文学改编电影的各种现象,很少涉及二者的内在属性及其媒介在文本书写上的差异和联系。在目前有关文学与电影的交叉研究课题中,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改编”上,探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方式方法、改编效果及其产生的影响。相较而言,国外更侧重于运用广义互文性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国内长期讨论的重点都聚焦在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及其是否具有文学性上。
本书的四位作者都是致力于电影研究的青年学者。其中,钟菁与王诗秒在第一章与第四章中对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溯源、艺术体系内部的关系嬗变以及文学电影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做了细致的梳理,以史论结合的方法总结和展望了文学电影的过去与将来;罗茹与刘娜重点以电影修辞学、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以及互文性理论为研究工具,对大量的电影文本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学理阐释。本书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文学电影”这一概念,从修辞学和传播学角度对影像书写文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并且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兴起的文学回归风潮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本书能够使我们对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找出更多电影语法和文字语法可以互动借鉴的结合点,进而界定出一种全新的电影样式,以对电影创作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文学电影”的源头及发展
一、电影与文学关系再梳理
二、美、法、中“文学电影
第二章 “文学电影”的概念
一、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二、“文学电影”的概念
三、“文学电影”的分类
第三章 “文学电影”的修辞手法与价值意义
一、从语言修辞到电影修辞
二、“文学电影”的修辞元素
三、“文学电影”的基本修辞策略
四、修辞学视野下文学性与电影性的互动交融
五、文学与电影的艺术共享
六、“文学电影”在当代存在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文学电影”的困惑和启示
一、文学母题的空洞
二、“文学电影”的种种困惑
三、“文学电影”的未来之路
结语